- 2022-7-1 2023年武汉市非物质文...
- 2022-6-8 科技项目申报
- 2022-6-9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2022-6-9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2022-6-8 发明专利申请
宿州市项目申报
各县(区)科技局,市管各园区科技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宿州市人民*关于贯彻落实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意见》(宿政秘〔2019〕39号)精神,经研究,启动实施2019年度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和其它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2019年度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要聚焦指南,突出需求和应用导向,注重取得实效。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开展技术攻关,促进技术成果应用、推广、示范,解决具体技术难题,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本次项目申报采取网络申报,待申报系统测试完成后,另行下发补充通知。
二、支持范围和申报条件
本次申报的市科技计划项目包括:科技攻关,科技扶贫、乡村振兴,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备案。现就项目申报范围、申报条件和支持重点等内容,编制指南予以发布(详见附件)。
各项目申报单位在进行项目申报时,要根据市财政资金支持额度统筹安排自筹资金,合理编制申报书。科技攻关电子信息类、生物医药类等项目市财政资金支持为25万元—30万元;新能源新材料类项目市财政资金支持为20万元—25万元;智能制造类、节能环保类、农产品精深加工类项目市财政资金支持为15—20万元;各县区(园区)围绕特色产业以及各高校院所、各企事业单位围绕人口健康、城市发展、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领域遴选的项目市财政资金支持为5万元—20万元。科技扶贫、乡村振兴项目市财政资金支持为15万元。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财政资金支持30万—50万元。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备案等项目市财政资金支持额度按相关政策执行。
申报市科技计划项目除*须符合指南要求外,同时需满足以下要求:
1.科研诚信记录良好,未被其他部门列入失信被执行主体联合惩戒名单。
2.申报单位为宿州市内注册的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和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注册时间原则上一年以上(科技扶贫项目除外),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基础条件,运行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健全。已承担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尚未结题的单位原则上不得申报,同一项目当年通过其他渠道已申请或已获取国家、省、市财政性资金支持的,不得重复申报。符合多个专项项目申报条件的单位,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专项项目。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报的,2018年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须达到或超过1.0%(以统计联网直报平台上填报的2018年科技研发投入107-1表,107-2表为准,并提供2019年1-5月企业研发费用辅助帐汇总表)。
在形式审查中发现与指南不符或有违背上述条件之一的申报项目,取消其参加评审资格。
联系电话:13339105710 (微信同号) QQ:2885056880
附件:
1.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和*先发展主题
附件1
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一、科技攻关
1.项目采取限额申报,每个县区(园区)申报不少于3项。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项目要有明确研究内容和攻关目标及成果应用及转移、转化目标;产学研联合申报的需附合作协议,明确各方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知识产权归属等;协议不得约定对市财政经费按比例分成。
2.*先支持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先支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承担项目;*先支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创新项目;*先支持县区(园区)围绕特色产业遴选科技项目;*先支持军民科技融合项目。
3.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申请当年不超过57周岁(按申请截止日计算);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项目承担单位职工,如项目负责人非承担单位职工,需签订正式聘用合同,且合同期内在项目承担单位研发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6个月。
4.项目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项目总投入的60%,且项目总投入不得更改。项目申报一旦通过,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立项确定的市财政支持资金,按照项目申报与立项预算总数不变的要求,结合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科学合理编制项目资金预算,制定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内控机制,项目需附自评报告。
二、科技扶贫、乡村振兴
1.围绕科技扶贫工作,结合当地*势特色产业,支持贫困村产业培育,突出科技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带动作用,能带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增产农户增收的科技项目。
2.申报主体需是贫困村的村委会或者贫困村经济合作社、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申报的项目需为在贫困村具体实施的科技项目。
3.由县(区)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贫困村申报,已有在研科技扶贫计划项目的贫困村不得再申报新项目。所在县(区)科技主管部门对申请单位上报材料进行初审和推荐。项目执行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
4.科技扶贫、乡村振兴专项项目,每项支持资金15万元,不需项目承担单位配套。
三、科技成果转化
1.申报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条件,有稳定增长的研发投入,申报项目负责人及团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等条件下*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及入库培育企业。
2.申报企业资产及经营状态良好,具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能够为完成项目任务提供*要的保障条件。一般要求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新办企业可适当放宽。
3.项目属于我市支持领域和方向,有一定技术成熟度,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明确的产业化技术研发任务和创新目标,须完成小试,符合国家、省及我市的产业技术政策。
4.项目须具有与其核心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
5.项目须有明确的目标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完成后能够形成产品批量生产销售或重大应用示范。
6.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申请当年不超过57周岁(按申请截止日计算);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应为项目承担单位职工,如项目负责人非承担单位职工,需签订正式聘用合同,且合同期内在项目承担单位研发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6个月。
7.项目承担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项目总投入的60%,且项目总投入不得更改。项目申报一旦通过,项目承担单位要根据立项确定的市财政支持资金,按照项目申报与立项预算总数不变的要求,结合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管理,科学合理编制项目资金预算,制定本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内控机制,项目需附自评报告。
8.本计划采取限额申报,每个县区(园区)申报不超过2项。不支持无实质性创新内容或属于量产能力放大及技术改造的项目。
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
(一)申报对象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或国内*水平科技成果,在宿创办公司或与市内企业共同设立公司,从事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领域技术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的科技团队。
(二)申报条件
1.科技团队创办公司为2016年1月1日以后在宿注册成立。
2.团队带头人应取得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
3.科技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应在3名以上(含3名),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60%以上,并且原则上每人每年在宿州工作6个月以上。成员间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管理、营销等经验。
4.科技人才团队持股不能少于公司总股本20%,核心成员均须持股并有现金投入。团队成员3年内未经*出资方同意,不得脱离公司或出让所持有的股份。
5.科技人才团队携带的科技成果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权属清晰、质量较高,并在公司注册之日起18月内转化为产品并形成销售收入。
6.科技人才团队吸引投资能力较强;股权设立合理;商业模式可行。
五、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认定备案
1.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申请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对象须符合《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实施细则》(宿科高〔2017〕80号)相关条件要求。
2.市级众创空间备案。申请市级众创空间备案的对象须符合《宿州市众创空间备案实施细则》(宿科高〔2017〕79号)相关条件要求。
附件2
科技计划项目重点支持领域和
*先发展主题
一、电子信息
1.新型电子材料元器件
开展石墨烯、碳化硅、有机发光、大尺寸靶材以及超导、纳米、智能等前沿材料研发;开展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绝缘栅晶体管(IGBT)等核心器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展以打印OLED用*空穴传输材料、高色域彩色光刻胶、量子膜、高强玻璃盖板等平板显示材料研发;开展量子通信、导航SOC、光通讯、电子雷管、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等重点应用领域专用芯片,以及国产控制器、存储器、太赫兹、多模信息感知处理等高端芯片研发。
2.高端信息设备与智能终端系统
开展类脑智能、量子智能计算、智能语音与自然语言理解、跨媒体感知计算、高级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研发;开展*清、超薄曲面、新型体感交互、自然交互、智能传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无人智能系统及人机协同等技术研发;开发车载信息平台、智能显示、穿戴设备、高速实时图像追踪系统等新型智能硬件。
3.云计算技术
开展云计算虚拟技术、云安全技术、数据交换、资源互联共享技术研发;研发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高性能、高*安全技术产品与服务,引导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大数据服务业发展布局,提升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业能力建设。开展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建模、存储、访问以及基于云平台大规模分布式计算和智能分析的大数据服务技术研发;开展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安全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
4.网络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开展可信计算、透明加密、云安全、大数据安全、移动安全等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发大规模异构网络空间中的可信管理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制网络身份管理与服务可信等级的评估评价标准与工具;开发大数据环境中的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技术及产品;研发支持主动防御、*检测、快速响应、智能恢复的一体化信息保障体系构建技术及产品。
5.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
开展新兴信息技术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文化产业的深度和创新应用;支持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支持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展文物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和相关服务技术研发。
二、生物医药
6.中药现代化
开展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中药材良种选育与规范化标准种植、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针对重大疾病开展具有中医药*势的中药复方、中药组分或单体新药的研发;加快中药传统制剂、特色方剂的二次开发利用,创新中药材炮制技术;加强中药材综合利用研究。
7.新药研究
开展药物分子设计与*化技术、分子标志物发现与靶向药物技术研究;开展新型抗体、新型疫苗、肿瘤*治疗、抗病毒药物及手性药物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抗癌抗肿瘤类、抗感染、心血管类、老年病用药、儿童用药、干细胞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制。
8.高端医疗器械
开展新型成像前沿技术、质控和检验标准化技术、多模态分子成像系统、新型断层成像系统、新一代超声成像系统、大型放射治疗装备、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的研发;开展细胞成像、流式细胞仪等生命科学仪器及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开展新型医用光学设备的研发;开展系统康复设备研发;开展生物医用材料、新型高值医用耗材研发。
9.生物治疗技术和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治疗技术;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技术;基因治疗药物的输送系统技术;蛋白质组学、靶向药物、人源化及人源性抗体药物制剂研制技术;单克隆抗体规模化制备集成技术和工艺;新型免疫治疗技术;新型细胞治疗技术;疾病治疗的干细胞技术;小RNA药物开发技术;降低免疫原性的多肽的新修饰技术;ADC抗体偶联药物研制及工程细胞株建库技术等。
三、智能制造与装备
10.基础材料与基础零部件
围绕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能力,开展高性能轴承、自动变速箱、高精度智能传感器、高端液压元件等核心基础零部件攻关及工程化、产业化应用,研发轻量化材料先进成形制造、超精密加工、*及复合加工等先进工艺,开发控制软件、工艺数据库、绿色制造、再制造等基础技术及应用。
11.网络协同制造
建立合作伙伴与用户广泛参与、支撑众包众智众创的研发设计系统;建成具有泛在感知、高度自治、人机协同、实时诊断、远程监控、应急恢复等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研发基于大数据、云模式的供应链智能管控与预测系统;基于云平台构建服务价值链协同体系,支撑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
12.增材制造(3D打印)
开展机械设计制造、数控、激光、新材料等多学科的增材制造共性技术研究,研发基于激光技术的金属3D打印机,并在复杂高精度模具、航空航天、汽车、军工等领域特殊功能部(零)件增材制造应用。开展医疗植入物3D打印、基于生物活性材料的人体器官3D打印技术研发和应用。
13.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
开展海洋工程作业装备配套、关键零部件配套等技术攻关。开展远洋散货船、快速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及化学品船、游船(艇)、滚装船等高技术船舶研发,以及船用主、辅机与大型船用关键零部件研制。
14.智能成套装备
针对家电、汽车、轻工、新能源等行业,开发先进的自动化成套装备与生产线,开展高性能模具、传感器系统、总线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工业机器人技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实现成套装备及生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控制。开展智能物流仓储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开展电力装备、矿山、化工、建材等大型成套设备关键技术研发。
四、节能环保
15.环保技术与装备
开展水污染处理技术装备、生活垃圾生化处理设备、垃圾渗滤液处理设备、污泥*深度脱水及资源化应用成套设备、重金属污染治理与污染土壤修复成套装备,烟气除尘、脱硫和脱硝*处理及协同处置装备,有毒有害废气及有机废气*净化技术装备,“三废”在线监测、检测技术装备等环保装备和产品的开发。
16.矿产资源绿色*开发利用
以铁、铜、金多金属共生资源为重点,开发品位低、埋藏深的绿色*采选冶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金属及重要非金属的典型矿床、资源勘查技术研究;重点突破煤炭绿色开采工艺和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探索开展煤层气、页岩气、地热等新型能源资源的勘查及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17.水污染防治
研发巢湖、淮河流域重点行业工业废水在线监测预警技术、减排与深度处理成套技术,工业园区废水溯源追踪技术及分质回收、处理、利用集成技术,分散式生活污水高标准低成本处理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提效改造”技术;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与突发性污染应急监测与处理、地下水污染监测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18.大气污染防治
开展重点地区和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成因、大气污染监测及预报预警技术、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关键物种探测技术、区域大气复合型污染“联防联控”方案研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废气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及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与削减技术研究。
19.土壤污染防治
研发重点行业污染土壤现场监测调查技术,污染场地治理修复配套实时响应监测技术,开展农田污染土壤、城市高风险工业与建设用地、重点行业污染地块成套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污染土壤风险管控技术、区域土壤环境综合治理与评估技术。
20.生态环境治理
开展重点河流湖泊环境修复技术,湿地生态资源监测保护及修复技术,江淮分水岭及沿江、沿淮、沿湖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研究;开展“两淮”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安全保障、矿山排土场和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控制、工业场地有机物及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重大工程生态评价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
21.再生资源综合利用
开展废旧汽车、家电、废钢、废铅酸电池、废旧塑料、轮胎、生物质废物和秸秆等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非粮燃料乙醇相关的其他大宗化学品、生物柴油和副产品甘油的资源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关键技术研究。
五、新能源新材料
22.无机非金属新材料
开展光伏、平面显示硅基新材料、功能化特种玻璃、特种光纤、先进陶瓷材料、高导热陶瓷与器件、磁传感材料与器件、高性能碳纤维、超细功能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3.高分子新材料
开展专用高分子树脂、高性能结构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可降解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4.纳米功能材料
开展*纳米催化材料、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和高性能低成本石墨烯材料、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石墨烯功能膜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25.其它新材料
开展稀土功能材料、高密度存储材料、专用化学品、高性能催化剂、高性能橡塑助剂、高性能复合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材料、生物基新材料以及面向特殊服役环境(高温、高压、强冲击、强腐蚀、强振动及其耦合场)的特种金属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
26.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先进技术装备。开展柔性输变电装备、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智能配电网成套装备、用户端智能化成套装备、智能变压器、智能断路器、直流开关、大容量发电机保护断路器等开发与应用并形成产业化,开展高新能消谐消弧电网保护等装置研发及产业化。
27.节能技术与装备
开展余热余压利用设备、*节能锅炉、洁净煤*转化装备、垃圾焚烧发电设备、*节能变压器、节能电机、智能电网、节能建材、半导体照明等节能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推进节能技术与装备产业化。
28.太阳能光伏技术与装备
开展光伏并网发电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能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太阳能电池板、光伏组件用功率*化器、接入电网关键技术装备等光伏设备并形成产业化,突破光伏电站群控、风光柴蓄多能源互补、智能微网、大规模储能等关键技术。
29.高性能绿色电池(组)技术
高性能绿色电池(组)技术;其它新型高性能绿色电池技术;先进绿色电池材料制造工艺与生产技术等。燃料电池催化剂技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去质子膜燃料电池技术;直接醇类燃料电池技术;空气金属电池技术;微型化燃料电池技术;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光催化-燃料电池联用技术;燃料电池管理及工程技术等。
七、民生工程类
各县区(园区)围绕特色产业;各高校院所、各企事业单位围绕人口健康、城市发展、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领域遴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