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欢迎光临本站 

六安市项目申报

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六安市推进新基建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0/6/12     浏览次数:    

根据市主要负责同志批示精神,我委起草了《六安市推进新基建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现予以公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加,积极建言献策。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0年6月10日至2020年6月20日。欢迎各界人士通过邮件、邮箱、传真等方式提出意见建议。

邮寄地址:六安市行政中心6号楼308室,邮政编码:237000,电话:0564-3379346,信封上注明“ 反馈意见”字样。

电子邮箱:luangfk@126.com,传真:0564-3379750。

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六安市政策申报咨询:0551-65318129  18755150066(微信同号)

卧涛科技六月专场活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只需618元!多重惊喜欢迎电话详询!

 

六安市推进新基建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新基建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的是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创新基础设施。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新型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和效率,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紧紧抓住国家“新基建”重要窗口机遇期,按照等高对接长三角建设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谋划部署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统筹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加速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

二、主要任务

1.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强化部门协同和市、县(区)联动,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统筹衔接。结合我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特色,明确发展重点和*先顺序,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导向,研究落实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编制《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六安)总体规划》。加强市级、区级、社区级商业中心和特色商业街区、产业园区、农产品市场等商贸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规划布局。加快推动快递分拨中心、配送站等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布局和智能化改造。制订住宅小区及商务楼宇智能配送设施规划建设导则,修订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区)配套建设管理导则,将智能配送设施纳入公建配套设施建设范围。做好合六经济走廊六安东部新城建设与新基建同步协调发展,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推进单位:市经信局、市数据管理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邮政管理局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2.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网络,把握全球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数字化发展趋势,构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布局。加速布局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建设5G基站5000座以上,实现市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5A级景区全覆盖。推进城镇地区高速光纤网络全覆盖,积极打造智能双千兆宽带示范城市。规模部署IPv6。建设5G典型示范应用场景5类以上。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家电、绿色食品等重点行业培育3-5个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500家企业登云。大力发展云计算中心,鼓励通信运营企业、信息技术企业服务转型,应用分布式存储、动态管理调度等技术,建设弹性提供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的云计算中心。推动基于区块链的可信电子证照平台建设,推进一批电子证照上链,形成电子证照生成、管理、应用的可信存证体系与跨区域电子证照互信互认体系,新型政务外网及网络安全设施*提升。(推进单位:市经信局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3.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业态,加快推动商贸、交通、物流、医疗、教育、防灾救灾等终端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无人超市、无人贩卖机、智慧菜场、智慧末端配送等设施;推进合六叶高速公路施工为试点的传统交通基础设施与5G通信基础设施融合升级;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快捷收费,拓展ETC功能应用,提升高速路网通行效率。规划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加快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应用,新增一批智能取物柜,智慧物流车。加快设置互联网医院,培育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学校。分步实施新建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5G通信、应急救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杆柱。新建一批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桩,“雪亮工程”*建成应用。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强各类市政设施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运行管理数据库,实现多源信息整合和共享。(推进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卫健委、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市城管局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4.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聚焦新技术,充分利用城市数据资源,建设城市数据资源体系。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基本建成创新型智慧园区或完成智慧化改造,形成“市-县-开发区”三级联动的智慧管理平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平台、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大脑” 通用平台等基本建成。以提升重点领域攻关能力建设为目标,加快一批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建成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社会治理“一网通管”基础支撑平台。在合六经济走廊G312发展轴布点建设“智慧眼”大科学装置。结合合六经济走廊六安东部新城建设,率先布局智慧城市。(推进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5.狠抓项目建设。按照“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的要求,落实“四督四保”“集中开工”等工作机制,全力做好“新基建”项目工作。按照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划,推深做实项目谋划储备工作,围绕5G、人工智能、城市大脑、数据中心、行业场景应用、智慧园区等领域,谋划一批重点项目,做好“无中生有”的文章。编制新基建项目规划,制定总体发展方案和分行业分领域项目方案,按照“精重促”机制,抓好项目推进和管理工作。把5G作为*先突破方向,深入实施《六安市5G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5G基站和网络布局,围绕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旅游、5G+智慧养老等,加快一批新场景、新平台等项目落户建设。(推进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市科技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文旅局、市卫健委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6.*招商引资。把引进与新基建相关联企业和项目作为当前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向,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绘制“新基建产业招商路线图”,建立定向产业招商目标企业库,组建市直新基建产业招商组,*发力、敲门招商、靶向招商。拓宽招商思路,抢抓政策红利“窗口期”,敢于以市场换项目,以资源换产业,按照“强链、延链、补链”原则,主动加强与知名中介招商机构、企业战略联盟、驻外招商办事处或代表处、投资促进顾问等招商中介机构对接,组织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密切与已落户重点企业联系,加速形成链条齐备、结构*化、效益明显的新基建发展格局,形成一批总部型、头部型、基地型企业集聚集群。(推进单位:市投创中心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7.培育市场需求。聚焦新基建领域,加快建设一批显著改善制造、服务方式或社会治理模式的示范应用工程,以规模化应用需求,带动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与产品企业合作,对消费者购买5G智能终端设备按销售价格一定比例给予套餐补贴。鼓励企业开展智能终端产品以旧换新。鼓励在医疗机构建设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开展统一规范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支持各地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化推广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提升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水平。*推广手机扫码等移动支付服务应用。启动“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推进5G、人工智能在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平台、教学管理等领域创新应用。打造智慧文旅服务中心,面向游客和市民提供文旅公共信息查询、文旅产品预订、投诉处理等在线服务;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旅行业深入应用,通过虚拟现实、网络直播等手段,推出更多线上展览展示展演项目。(推进单位: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教体局、市交通局、市文旅局、市经信局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三、保障措施

1.切实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市*主要领导牵头,各分管市领导担任各专项召集人的六安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作机制。市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挥日常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按领域加强推进。各县区加快推动相关配套网络设施建设,完善区域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布局,加强平台和设施等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研究出台特色支持举措。市*督查室加强跟踪督办,推动相关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推进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2.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围绕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券支持领域和方向,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大市“三重一创”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等市级财政资金对新基建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积极发挥我市基金体系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和支持,通过市场化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的*新基建企业发展。研究制定股权投资及专项基金支持方案,建立健全*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对接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需求,加大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推进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产投公司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3.着力培育专业人才。利用“政策窗口期”,与项目建设方合作开展与新基建相关的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训工作,为六安市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储备。坚持刚柔结合,采取项目引进、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不拘一格,引进国内外新基建行业专家、院士及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团队等。对引进的新基建高层次人才落实人才公寓支持措施以及既有的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创业补助、融资担保等政策,*先申报省、市“特支计划”。鼓励企业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联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推进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教体局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4.切实*化发展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创新工作举措,全力服务,做好土地、审批、环保等服务保障工作,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审批“绿色通道”。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升线上经济企业通信网络接入速率,制定网络*惠措施,进一步降低资费。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加强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科普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等单位,各县区人民*)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