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欢迎光临本站 

六安市项目申报

关于印发2020年六安全市科技工作要点的通知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0/3/23     浏览次数:    

各县区科技局,霍山、叶集科技经济信息化局,金寨科技商务经济信息化局,开发区经贸科技局,局机关各科室、科创中心:

现将《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1、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2、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

六安市科技项目申报热线:18755150066(微信同号) QQ:2885218105

六安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3月6日

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根据市委、市*和省科技厅年度工作部署,为扎实做好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特制定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省、市两会精神,坚持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为主线,聚焦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加强创新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统筹推进技术创新、协同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科技企业提质增效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0%以上,企业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以上。新认定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5家,新增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2家。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在2019年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指导服务和政策支持。对研发准备金制度完善、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先支持。贯彻落实《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发挥好省研发投入补助资金激励作用,探索建立我市引导企业研发投入激励机制。创新支持机制,重点培育和发展壮大科技研发机构,指导313地质队做好纳统申报,加强对安徽工业技术研究院六安院等研发机构的培育,储备一批研发后备力量,逐步实现县区研发机构全覆盖。引导市域高校主动对接产业技术需求,*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大应用型科研力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六安市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政策,支持市域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等。(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

2、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为导向,强化创新源头供给,扎实推进省委托实施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推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集中力量攻克产业技术创新“卡脖子”问题,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打造创新发展加速度。围绕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聚焦“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进一步凝练筛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化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引导重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研发项目,着力破解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支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3、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的承载能力,协同合作,梯次衔接,不断提升整体效能和水平。推深做实“攀亲结故”工程,支持已进入省级序列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加强“一室一中心”建设,落实稳定支持机制,推进应流集团高性能合金材料制备及成形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航空核能高端部件和特殊材料产品等核心技术难题。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对接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4、加强绿色技术和民生科技创新。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省重点研发计划,加强生态环保、医疗卫生、应急管理、食品安全、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等社会发展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开展疫情科技攻关,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针对疫情防控的科研成果转化,快速推动科研成果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发挥效用。支持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组织申报第三批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农村和社会发展科)

(二)聚焦协同创新,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5、持续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支持省内外*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六安市人民*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战略合作,推动金安区、裕安区与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系统的合作平台早见成效。完成六安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注册和首期投资,谋划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遴选入驻一批科技项目。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联合实施一批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攻关,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20项左右。搭建高校和企业交流合作平台,组织企业参加安徽省第三届大院大所合作科技成果对接会,联合皖西学院等地方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农村和社会发展科)

6、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健全科技研发、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加速形成和转化,提升我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研究落实省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现有科技中介服务的服务效能,培育引进一批市场化和专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本地企业吸纳省内外先进技术在我市转化应用,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六安落地转化。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登记,进一步规范科技成果登记工作,增强财政科技投入效果的透明度,*及时、*和完整地统计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宏观科技决策提供基础服务。将企业技术合同交易额和科技成果登记数作为项目申报、科技成果奖申报、科技平台建设等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力争2020年,纳入*目标考核的科技成果登记数达到170项以上。(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农村和社会发展科)

7、提升创新孵化平台质量。紧密对接实体经济,鼓励和引导战兴基地、开发园区和规上企业盘活利用现有资源,采取*主导,企业自建等方式建设科技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引导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器的管理服务和功能配套,加大在孵企业招引力度,着力提升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服务效能,推进孵化平台专业化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力争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2家。以稳数量,提质量为目标,探索开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实行动态调整。继续举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六安赛区大赛,积极动员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的企业参赛,以比赛促创新、促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国防科技动员办公室))

8、扎实开展创新型县建设。指导霍山县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县建设方案》,强化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着力在建设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惠民富民,*完成创新型县建设任务。支持霍山县参与省与国家“大院大所”创新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开展省级创新型县培育申报工作,遴选出一个县,作为培育申报对象,指导做好申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农村和社会发展科、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对外合作和科技人才管理科)

9、深化长三角、合肥都市圈科技合作。贯彻落实《六安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和《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坚持科技创新开放共享,注重多方联动,吸引更多创新资源集聚。鼓励企业联合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内高校院所,共同承担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以项目化和平台一体化带动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协同打造区域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体系。组织企业参加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引导和支持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等对接合肥、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搭建高端研发创新平台,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

10、不断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市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发挥引才育才主体作用,主动对接省内外行业领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引进、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启动市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认定工作,全年力争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2家。依托院士工作站等重大平台载体,集聚院士团队高端人才智力,培养本地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克核心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安徽应流集团等龙头企业高端“国际化”战略,持续深化与美国、英国等专家团队之间的国际技术合作,发挥技术创新*势,开拓海外市场,打造铸造技术“新名片”。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与海外高校院所、专家团队开展科技合作。做好外国专家服务工作,*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对外合作和科技人才管理科)

(三)聚焦产业创新,着力提高产业创新发展水平

11、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三比一增”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加大现有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高企认定指导、培训和服务力度,落实落细推进措施,挖潜力、保存量、提增量。加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培育企业跟踪服务,对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重点在规上企业、重点项目、新设立企业中遴选高企培育企业,列出培育帮扶计划*帮扶,建立高企培育的“梯次队伍”,力争实现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双百”目标。以实施工业企业递次纳规行动为契机,加强与经信、统计部门的沟通协作,对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向好、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统计范畴的规上工业企业,*先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充实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库。(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

12、加快省级高新区提档升级。坚持“以升促建”,强化跟踪指导和服务,推动高新区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着力打造节能环保首位产业,壮大培育新材料、智能制造主导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园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高企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力度,力争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培育企业各10家。对接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皖西学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人才等*势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载体,推动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双创中心建设,积极申报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科)

13、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研究制定促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深入实施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5年行动计划、“三区”人才计划。围绕*扶贫、*脱贫,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地区创新创业,深化科技特派员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带动贫困村主导产业发展。聚焦“一谷一带、一岭一库”四大平台,围绕茶叶、果蔬、中药材、皖西白鹅等农业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创建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工作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园区,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研发项目,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高地。强化先期培育,积极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农村和社会发展科)

(四)聚焦制度创新,着力*化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14、科学谋划“十四五”规划。围绕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的新要求,科学研判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把握我市科技发展现状,对接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纲要编制要点和方向,聚焦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短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科学谋划“十四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技术攻关方向,启动编制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工作模式和机制,以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统领科技创新工作全局,不断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和创新服务水平。加强统筹协调,及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科技发展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建设计划和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

15、推动创新政策落地见效。坚持问题导向,*化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修订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强化政策引领作用,加大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力度,深入推进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协同相关部门指导企业重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国家普惠性科技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争取省厅支持,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推进企业孵化产业化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引进科技人才团队。严格落实市创新驱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放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撬动效应,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加大创新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深入开展“四送一服”,紧盯突出问题,*化营商环境,化解企业难题,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

16、加强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建设。强化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诚信管理,加大科研诚信宣传培训、调查处理和联合惩戒等方面工作力度,建立统筹协调的监督工作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完善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淘汰机制,提升科技项目评审水平。*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要求,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创新监管方式,加强科技计划事前事中事后监督,逐步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加强科研诚信宣传工作,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诚信理念。将科研诚信落实到科技管理工作实践中,严格执行信用审查和失信惩戒制度,对失信单位或个人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一律不予推荐申报或立项。依法依规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实行终身追究,并实施联合惩戒,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功能,着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创新环境。(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

17、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化科技领域“四*”营商环境,实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编制市科技局权责清单,推动省、市、县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互联互通。深化政务公开,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应用,有效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水平。强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实施过程管理,加强项目经费执行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六安市科技信息管理平台服务功能,推动实现科技项目申报、审核,科技管理服务等一网通办,不断提升科技服务效能。加强依法行政,提高政务大厅“窗口”服务水平,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创新发展规划与资源配置科、办公室)

(五)聚焦从严治党,着力推进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18、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民主(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等党内生活制度。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党组织班子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局党总支委员会)

19、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纪委全会精神,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受警醒、知敬畏、明底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构建完善多方位监管体系,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学习。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监督执纪力度,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局党总支委员会)

20、强化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市实施细则,坚决反对和纠正“四风”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迎难而上。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大力弘扬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严控发文、办会数量,规范督查考核工作,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强化对县区科技工作的分类指导和推进。扎实做好文明创建、统一战线、依法行政、社会综治、法治宣传、计划生育、安全生产、双拥创建、政务公开、电子政务、机关保密、档案管理、老干部、关工委、工会等各项工作。(办公室、对外合作和科技人才管理科)

2020年全市科技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docx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