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欢迎光临本站 

合肥市行业资讯

合肥市各地落实安徽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申报政策实施目标、好处方案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4/8/12     浏览次数:    
合肥市各地落实安徽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申报政策实施目标、好处方案等内容整理如下,蜀山区、包河区、庐阳区、瑶海区、政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滨湖新区、新站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需要咨询申报的可以免费咨询渔渔为您解答指导!

  合肥市各地落实安徽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申报政策实施目标、好处方案等内容整理如下,蜀山区、包河区、庐阳区、瑶海区、政务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滨湖新区、新站区、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需要咨询申报的可以免费咨询渔渔为您解答指导!

  免费指导电话:15855199550/19855109130(可加v)

  卧涛小编可以为您带来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评价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中心、两化融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公司注册注销、工商办理、股权设计、挂牌上市、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网站外包定制、百度关键词推广、SEO优化等更多项目辅导规划。

  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合肥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强化中药创新产品研发和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助力安徽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底,全市基本建成中医药创新资源集聚、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壮大、开发合作高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将合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中医药强市,奋力打造安徽省中医药创新研发中心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其中,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总营收达到100亿元,新建各级中医药创新平台10家以上,开发推广1—2个中医药数字健康示范应用场景,市县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在中药创新研发、慢病中医药健康管理等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合肥市成为引领安徽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的先行者。

  二、重点任务

  (一)打造中医药创新研发中心。

  1.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强用好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院、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特色战略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中医药国家级创新平台。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的科研力量,新建各级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两年内力争新增5家市级创新平台、5家省级创新平台、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以下均需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贯彻落实,不再列出〕

  2.加大关键领域与环节研发。发挥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在药物筛选、中药材性状、药物分析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研究的跨界融合。支持企业加快中药新型制剂和可用于中医证候诊断、中医干预疾病活动度判定或者疗效评价的生物芯片、试剂盒等产品研发和生产。支持企业与中医药高校、研发机构合作,针对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开发中药新产品。制定在研产品培育目录,支持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发。支持企业围绕十大皖药等中药材开发功能性产品。加强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中医药”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攻关研发,加强良种繁育、新药研制等核心技术和医疗装备研究,提升产业科技支撑能力。鼓励发展特色中药制剂,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实行备案管理,通过备案的中药制剂,按照规定对每个品种予以奖励。(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

  3.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对接安徽省中医院等市域顶尖中医医疗机构,梳理制定中医药“可转化院内制剂清单”,支持中医医院院内制剂向创新新药转化,提升院内制剂就地转化率。重点支持骨科用、妇科用、内科用等类型中成药和优势病种院内制剂的中药新药开发。建立中医药院企合作机制,通过“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加大经典名方、经验方向院内制剂和中药新药递级转化力度。对新获注册批件并在我市投产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按规定给予上市许可批件持有人奖补。(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4.拓展场景应用创新。支持智能装备和技术等研发应用,加大AI、大数据、云服务等新技术在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中药配方研发、中医药医疗端等领域场景应用。支持“互联网”赋能中药创新,梳理“中药溯源”“中医药仓储物流”“中医医疗信息化”“互联网中医”等互联网工程中的“数据化”需求,鼓励企业针对需求进行研发。(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资源局、市卫生健康委)

  (二)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

  5.强化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供给。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加强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打造各类中医人才汇聚、中医特色彰显的高水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县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支持高标准建设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支持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积极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分中心)。主动对接沪苏浙等省外优质中医资源,争取共建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19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成20个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和15个市级优势专科(专病)。允许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特需医疗服务,设立国际医疗部,按照规定确定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服务量。(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医保局)

  6.筑牢基层中医服务阵地。健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长效机制,实现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全覆盖,争创4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区),支持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院争创三级(三甲)中医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标准化建设,选聘一批名中医到基层坐诊,实现“一乡镇卫生院一位名中医”;建立“县聘乡用”制度,通过招录、培养等方式,基本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实现县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全覆盖。在全市推广“智医助理”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7.拓展中医健康服务。完善市县治未病服务网络,组建市级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争创国家级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城市。制定推广2—4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扎实做好慢病中医药健康管理试点工作,构建“医院—社区—个人”慢病管理模式,实现慢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指导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覆盖,高血压、糖尿病人群中医药特色服务包签约占该人群有偿签约任务数比例不低于5%。三级中医医院脑中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门诊服务100%覆盖。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场景应用,依托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平台,以“应用+展示+路演+交易”方式,打造中医诊疗服务、中医药产品交易、中医非药物疗法现场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超市”,根据群众需求,适时调整优化服务时段。(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8.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设1个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2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中医床位占医院标准床位数不少于5%。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领域中西医临床诊疗方案研究和协同攻关,推广2—4个中医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三)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9.引培产业主体。全面梳理全国中医药龙头企业清单,紧盯重点环节、区域、领域、品种开展精准招商,通过以商招商、基金招商、委托招商等方式,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力争引进和培育1—2个现代化中药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创新研发、并购重组、产能提升等方式,丰富产品线,提升竞争力,加快形成领域内核心品种,快速做大做强。组织摸排具有“专精特新”培育潜质的中药企业,培育3—5个创新型中药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市卫生健康委)

  10.打造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特色园区、创新平台、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以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合肥新站高新区、肥西县、肥东县等区域为中心,招引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域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企业,形成“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研发中心+创新型中医药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汇聚的创新产业集聚区。发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科优势,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少荃湖创新中心,吸引并集聚一批优质中医药类企业和创新团队,加快推进科研项目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安医学经典名方、中药新药研究和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及产业化,高质量打造少荃湖中医药科技园区。在合肥高新区健康医疗产业园、肥西县G60药谷科技产业园、长临河国际医药港等生物医药园区,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园中园”。(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11.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中医药与医美、康养、旅游、食品等融合,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提高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价值链增值化水平。鼓励在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发药膳、花草茶等系列衍生产品。支持社会资本、中医医疗机构在市中心养老需求旺盛的区域,建设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品牌,打造1—2个市级中医药产业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支持肥西县、肥东县、巢湖市、庐江县等依托环巢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药膳食疗、种植观光、文旅休闲、体育健康等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形成“中医药+康复+养老+药食+旅游”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建设2—4个省级健康旅游基地。(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民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2.促进产业国际合作。发展中药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力争建设1家中药专业化物流园区,依托中欧班列畅通“皖药”国际贸易流通效率。建设中医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支持中医药企业使用海外仓拓展国际市场,打造涵盖保税仓储、多温仓储、双温查验仓储等多功能、智能化医药冷链物流基地。发挥合肥口岸城市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进出口贸易。推动中医药科技领军企业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全球市场,与国际顶尖医学力量共建实验室、合作基地、科技园区等。(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外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

  13.加强人才招引。充分发挥合肥市人才政策效用,鼓励长期柔性引进中医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设立工作站或工作室,符合条件的可申报享受合肥市柔性引才相关政策。对市属中医药领域急需紧缺的50周岁以下的副高及以上人才和博士研究生,经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委员会认定后,可简化程序引进到相应市属事业单位,并纳入编制管理。加强对民间中医甄别,按照规定鼓励在医疗机构设立民间中医特色工作室。加快引进培育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支持市场化引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层次人才。完善“揭榜挂帅”遴选机制,引进一批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团队)、复合型人才。(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工作局)

  14.加强人才培育。积极推动中药企业与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加强技术协作和人才培养,打造我市“产学研医用”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中医药人才师承教育,将师承教育贯彻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建设不少于12个名老中医、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鼓励在肥职业院校开设中医药类专业,培养中医护理和中医技师等技能型人才。开展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培训,培养400名中西医结合人才。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专业学生培养任务,适当增加中医专业学生培养比例。(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5.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健全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完善“一人一议”等薪酬激励制度。优先支持中医药基础理论、传承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立项,在薪酬分配、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探索建立以临床疗效为主的中医绩效分配制度。建立名中医评选制度,按规定开展名中医评选。(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

  (五)弘扬中医药文化。

  16.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建设2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个市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5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支持庐阳、包河、蜀山率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特色街区、中医药主题公园。(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园林局)

  17.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力度。将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科普纳入媒体和公益宣传的重要内容,推出一批中医药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积极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进校园、进社区(乡村)、进家庭,普及推广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健身方法。支持传统医学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推进。充分发挥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作用,成立工作专班,强化各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创建主体责任,明确任务分工,层层抓好落实。市有关部门要依据职能分工,在资源配置、政策机制、制度安排等方面向中医药倾斜,并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

  (二)强化政策保障。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统筹利用好各类财政资金,加强对中医药重大项目的支持。探索建立社会资本投资中医药发展的引导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中医药技术研发、转化和产业推广。实施鼓励中医药提供和使用的医保政策,理顺中医药服务比价关系,落实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将具有疗效和成本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互联网+”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持范围。

  (三)强化考核评估。建立考核评估机制,采取专项检查、定期评估等方式,对关键指标和重点任务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确保示范区创建相关措施落地见效。

  (四)强化氛围营造。加强政策解读和协调调度,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为示范区创建提供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要强化市场监管,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提升中医药的可及性和实用性,营造全社会“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以上就是小编将为大家具体讲解的内容,希望会对大家有个帮助!需要咨询商标专利、软著知识产权、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评价、专精特新、企业技术中心、两化融合、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公司注册注销、工商办理、股权设计、挂牌上市、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网站外包定制、百度关键词推广、SEO优化等更多项目的请直接联系渔渔:15855199550,微信同号,为您解答指导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