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申报
- 2022-7-1 2023年武汉市非物质文...
- 2022-6-8 科技项目申报
- 2022-6-9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2022-6-9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2022-6-8 发明专利申请
合肥市项目申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属国有企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方案的通知
《市属国有企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市属国有企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10年专业代理免费咨询:0551-65310892,19855108672(微信同号)
(卧涛科技: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科技成果评价、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市属国有企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全市国有经济规模,促进市属国企高质量发展,决定自2022年起在市属国企全面开展提质扩量增效行动,重点在充分竞争类企业(含充分竞争子企业)实施。现制定行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国企改革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做好平台”,真正把工作成效体现在发展指标上、体现在改革突破上、体现在具体项目上、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体现在为企服务上,努力实现全市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2022年发展目标。
2022年,市属重点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利润总额(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增长10%以上,力争增长2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力争突破1万亿元。培育新增1户营业收入超100亿元、1户资产规模超1000亿元企业;市属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0万元/人以上;力争全年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市国资系统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力军”“压舱石”作用,自身发展较“十三五”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市属重点监管企业资产年均增长10%左右,至“十四五”末资产总额达到1.3万亿元,全市国有资产总规模力争突破2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不含金融企业)控制在60%左右。市属重点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25年力争破千亿;利润总额(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年均增长10%左右。新增3-4户资产总额达千亿级企业,新增4-5户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新增3-5户上市公司,市属国企资产证券化率较“十三五”末翻一番以上,力争达到35%。
1.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打造3-4家定位明确、主业突出、规模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央地合作、国企民企合作、长三角区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争取新增3-5户上市公司。
2.国有经济布局实现新优化。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突出战略性、功能性和支柱性产业发展,确保85%以上新增投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新型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领域。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布局,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产业创新驱动力,助力我市战新产业发展壮大。力争“十四五”期间,市属企业累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以上。
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股权结构,深化多层次资本合作,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国企市场主体地位,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加快职业经理人制度、工资单列管理、股权激励、骨干员工持股等创新试点,引导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和效率。
4.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声谷、科大硅谷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强化资本赋能,进一步扩大天使基金规模,探索组建种子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科创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引进,提升创新高地吸引力。
5.国资监管效能取得新提升。加快推动以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实施分类授权放权,实行清单管理,落实政资分开,立足出资人职责定位,逐步剥离公共管理职能,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精简高效的国资监管体系。坚持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大力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安全底线。国资国企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得到有效防范和遏制。
三、重点任务
(一)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聚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年底前全面完成。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加强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明确“三重一大”决策权责划分,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依法落实重要子企业董事会各项职权。深入实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常态化机制,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制度化有序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各企业新提拔中层干部和新增晋升岗位人员30%以上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实现;推动工资增长向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和科技人才倾斜,一线职工工资增长水平高于企业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业务骨干和技术骨干工资增长水平高于一线职工工资的增长水平。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市国资系统各级企业全部完成聘任签约,从任期管理、目标设置、契约签订到考核兑现、退出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入市场化机制;压紧压实经理层责任,拉高标杆、对标长三角市场、对标行业龙头,科学合理确定经理层成员考核目标和薪酬标准,以业绩贡献为导向,实现差异化薪酬分配。“十四五”期间持续巩固并不断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持续催生发展活力。
(二)壮大上市公司规模做优实体企业。
鼓励企业实施技改行动,加快转型升级。支持国风新材实施环保型包装膜材料和功能型电子膜材料“双轮驱动”战略,提升木塑新材料和工程塑料产能,大力发展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产业,争创全球高端功能膜材料领域领军企业。支持丰乐种业紧抓中央提出的“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战略机遇,落实我市打造“种业之都”要求,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种业农化双主业,提升品牌形象,巩固并提升行业内竞争优势,打造国内现代农业企业示范标杆。支持百大集团打造品牌化新零售,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零售业提档升级,增强消费体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积极应对数字化变革,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加大数字化新技术应用开发和外部引进,推进“人货场”全面数字化,着力建设智慧商业体系,深化拓展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格局。贯彻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引导国有房地产企业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突出细分市场、开拓新型产品形态,加快转型发展,支持合肥城建、城改集团提升房地产开发品牌效应,立足合肥、辐射周边,探索创新TOD、特色小镇等模式,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支持兴泰控股打造省内第二家、全市第一家AAA评级担保机构,降低市域企业融资成本,增强服务市域融资担保的能力。进一步聚焦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难题,扩大政策性担保、信贷业务规模,推进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确保到2022年底“信易贷”平台银行授信规模突破1000亿元,到2025年底力争突破2500亿元。
(三)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国资布局。
坚持开放发展战略,推动市属企业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强与沪苏浙地区国资平台、优秀创投机构、科技企业的合作交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支持建投集团、产投集团深化与京东方、维信诺、欧菲光、兆易创新、神州数码、启迪控股等龙头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延伸做优产业链,提升供应链本地配套率,加快维信诺、晶合、长鑫、蔚来等项目的后期建设和产能提升。支持建投集团深化与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拓展全国应急安全产业。支持省信投公司围绕“中国声谷”,打造国家级适配中心,加快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建设,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支持蔚来汽车加快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充电公司加强与蔚来汽车合作,不断完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积极推进场桩一体化建设。拓展未来产业,重点布局量子、空天信息、类脑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生物育种等战新产业。
(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提升数字经济赋能。
鼓励生产制造型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稳步提高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支持产投集团以科创集团为载体,积极争取集聚科创资源,打造专业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做强做优中科院创新院、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安大绿色产业创新院等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引导丰乐种业、国风新材等上市公司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注重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百大集团经营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渠道提质升级,提高线上经济规模。鼓励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难题。支持大数据公司推动“三平台两园区”建设,提升数据资产开发运营水平,设立合肥数字产业投资基金,培养大数据生态体系,助力“智慧城市”打造。
(五)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
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优化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国企资产证券化水平。建立资本运作决策执行机制,发挥国资委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企业主导推进的资本运作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力度,突出资产、资源、政策的注入,全力推动晶合、长鑫、科技银行、浩悦环境、金太阳等优质企业上市准备。支持和引导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及拟上市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集聚和配置资源,进一步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服务手段,以市场化理念和方式支持、引导、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和转型发展。
(六)做优做强特色服务打造品牌国资。
支持兴泰控股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市场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积极争取核心金融牌照。支持科技银行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综合化经营进程,集中区域资源,形成规模效益,积极争取上市。支持滨投公司高标准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打造创新策源强劲、成果转化高效、生活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科学新城,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骆岗公园,打造安徽之窗、省会之心、城市之肺。支持文旅集团依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优势,基于城市品牌及品位提升,整合存量资源,提高综合文旅运营能力,关注核心战略和产业协同价值。支持文旅集团与市大数据公司和日报集团合作,将原政务服务平台“合肥通”升级为由“政府牵头、国资主导”服务全民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引导客运公司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发展,重组生产资源,化解过剩运力,积极开发汽车后市场、定制客运、机场专线、校车等板块,继续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保障,拓展餐厨垃圾收运、道路清扫等新型业务方向,进一步增强造血能力。加强应急功能板块建设,支持合肥客运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便民核酸采样小屋,建立十五分钟采样服务圈,满足全市人民“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需求,并依托核酸采样小屋开展“采、收、检”一体化项目。支持文旅集团启动安心餐配送服务,同步筹建安心餐中央厨房,打造集“食材统一采购,菜品统一生产,成品统一配送”的现代餐饮产业链。加强货运物流板块建设,支持产投集团推进合肥国际陆港项目建设,促进合肥中欧、中亚、铁海联运通道的能力发展,支持产投集团组建合肥航空货运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提高我市航空货运运营能力。
(七)全面提升城市运营保障能力。
引导公益公用类企业提升水、气、热等要素保障能力,支持轨道、公交等企业不断提升公共交通保障能力。积极推动燃气集团与华润燃气合作,积极拓展经营区域,提高供气规模、优化气源输配,争取“十四五”末供气量达到16亿方,较“十三五”末10亿方增长60%。支持供水集团全面完善城市供水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争取“十四五”末供水能力达到405.5万立方米/日,较“十三五”末251万立方米/日增长61.6%。推进热电集团向能源环保企业转型发展,着力提高城市供热保障能力,积极开发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和多业发展新模式,争取“十四五”末售汽量达到476万吨,较“十三五”末373万吨增长27.6%;清洁能源供能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较“十三五”末200万平方米增长150%。支持公交集团优化公交网络和线网布局,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多种经营业务,争取“十四五”末线网总客运量达到4亿人次,较“十三五”末3.1亿人次增长29%。支持轨道集团推进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资源开发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十四五”期间实现轨道交通建成及在建总里程达500公里,实现“十四五”末线网总客运量达到8.1亿人次,较“十三五”末1.95亿人次增长315%。支持交投控股发展综合交通建设和路域经济外延两大产业板块,积极探索资本运作发展路径及智慧交通落地应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323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277公里,较“十三五”末现有运营里程824公里(含公益性国省干线)增长39%,不断巩固提升我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八)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确保2022年市属企业投资增幅达到10%以上,力争全年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其中战新产业完成投资28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10亿元以上,力争“十四五”期间,市属企业累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以上,战新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分别达到40%和30%以上。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编制好投资计划,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任务,在战新产业方面,重点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以招引龙头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为主要目标;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聚焦提升城市承载力,以满足城市扩容升级需求为主要目标,认真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合理把控投资进度,实施台账管理,做好任务分解,按月份、按季度细化布置,掌握关键节点和关键问题,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推进平稳有序按期完成。加强日常调度和跟踪服务,争取资金、政策、要素、行政审批等方面保障支持,打通项目“堵点”,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九)积极发挥基金丛林作用。
做大做强国资基金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基金管理运营水平,构建覆盖关键产业领域及薄弱环节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十四五”末国资基金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提升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效率,保障存量项目平稳有序推进;同时,积极推进引导基金市场化转型,与政府引导母基金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对我市产业项目的支持。扩大天使基金规模,设立运营种子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优”,着力破解科技项目“最初一公里”融资难题,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三就地”。支持国有企业联合产业资本、龙头企业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重点产业链组建基金,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优化,实现国有资本经营新增长。
四、工作要求
一要坚持党建引领。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个重大政治原则,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国有企业提质扩量增效、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强化责任担当。各重点监管企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拉高标杆、自我加压,对标对表国内先进、行业领先,“一企一策”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细化目标分解,倒排工作计划,压紧压实责任,确保提质扩量增效行动取得实效。
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市国资委要研究制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考核评价办法,建立“赛马”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转化运用,倒逼责任落实。针对主要经济指标和项目投资完成进度实施月度监测、季度调度、年度考核,对发展质量高增幅快的企业通报表扬,对排名靠后的企业进行通报约谈。
四要做好推广总结。加强典型宣传和政策宣贯,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推动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各县(市)区、开发区可以结合本区域国有企业实际,参照本方案开展提质扩量增效专项行动,推动本区域国资国企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
10年专业代理免费咨询:0551-65310892,19855108672(微信同号)
(卧涛科技: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科技成果评价、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市属国有企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全市国有经济规模,促进市属国企高质量发展,决定自2022年起在市属国企全面开展提质扩量增效行动,重点在充分竞争类企业(含充分竞争子企业)实施。现制定行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X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国企改革决策部署,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做好平台”,真正把工作成效体现在发展指标上、体现在改革突破上、体现在具体项目上、体现在民生改善上、体现在为企服务上,努力实现全市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2022年发展目标。
2022年,市属重点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利润总额(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同比增长10%以上,力争增长20%;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0%以上,力争突破1万亿元。培育新增1户营业收入超100亿元、1户资产规模超1000亿元企业;市属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0万元/人以上;力争全年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任务。
(二)“十四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市国资系统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力军”“压舱石”作用,自身发展较“十三五”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市属重点监管企业资产年均增长10%左右,至“十四五”末资产总额达到1.3万亿元,全市国有资产总规模力争突破2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不含金融企业)控制在60%左右。市属重点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25年力争破千亿;利润总额(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年均增长10%左右。新增3-4户资产总额达千亿级企业,新增4-5户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新增3-5户上市公司,市属国企资产证券化率较“十三五”末翻一番以上,力争达到35%。
1.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打造3-4家定位明确、主业突出、规模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央地合作、国企民企合作、长三角区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争取新增3-5户上市公司。
2.国有经济布局实现新优化。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突出战略性、功能性和支柱性产业发展,确保85%以上新增投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新型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领域。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布局,更好发挥国有资本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产业创新驱动力,助力我市战新产业发展壮大。力争“十四五”期间,市属企业累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以上。
3.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强董事会建设,落实董事会职权,保障经理层依法行权履职,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股权结构,深化多层次资本合作,分层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强化国企市场主体地位,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加快职业经理人制度、工资单列管理、股权激励、骨干员工持股等创新试点,引导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活力和效率。
4.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与大学大院大所合作,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声谷、科大硅谷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强化资本赋能,进一步扩大天使基金规模,探索组建种子基金,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科创平台建设和科技人才引进,提升创新高地吸引力。
5.国资监管效能取得新提升。加快推动以管资本为主的职能转变,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制度,实施分类授权放权,实行清单管理,落实政资分开,立足出资人职责定位,逐步剥离公共管理职能,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形成更加科学系统、精简高效的国资监管体系。坚持依法治企、合规经营,大力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安全底线。国资国企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等得到有效防范和遏制。
三、重点任务
(一)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聚焦改革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年底前全面完成。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持续加强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明确“三重一大”决策权责划分,规范董事会建设,全面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依法落实重要子企业董事会各项职权。深入实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常态化机制,大力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制度化有序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各企业新提拔中层干部和新增晋升岗位人员30%以上通过竞争上岗方式实现;推动工资增长向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核心骨干和科技人才倾斜,一线职工工资增长水平高于企业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业务骨干和技术骨干工资增长水平高于一线职工工资的增长水平。全面推行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市国资系统各级企业全部完成聘任签约,从任期管理、目标设置、契约签订到考核兑现、退出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入市场化机制;压紧压实经理层责任,拉高标杆、对标长三角市场、对标行业龙头,科学合理确定经理层成员考核目标和薪酬标准,以业绩贡献为导向,实现差异化薪酬分配。“十四五”期间持续巩固并不断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持续催生发展活力。
(二)壮大上市公司规模做优实体企业。
鼓励企业实施技改行动,加快转型升级。支持国风新材实施环保型包装膜材料和功能型电子膜材料“双轮驱动”战略,提升木塑新材料和工程塑料产能,大力发展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产业,争创全球高端功能膜材料领域领军企业。支持丰乐种业紧抓中央提出的“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战略机遇,落实我市打造“种业之都”要求,加快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推进种业农化双主业,提升品牌形象,巩固并提升行业内竞争优势,打造国内现代农业企业示范标杆。支持百大集团打造品牌化新零售,顺应消费升级趋势,促进零售业提档升级,增强消费体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积极应对数字化变革,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加大数字化新技术应用开发和外部引进,推进“人货场”全面数字化,着力建设智慧商业体系,深化拓展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格局。贯彻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引导国有房地产企业准确把握宏观形势,突出细分市场、开拓新型产品形态,加快转型发展,支持合肥城建、城改集团提升房地产开发品牌效应,立足合肥、辐射周边,探索创新TOD、特色小镇等模式,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支持兴泰控股打造省内第二家、全市第一家AAA评级担保机构,降低市域企业融资成本,增强服务市域融资担保的能力。进一步聚焦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难题,扩大政策性担保、信贷业务规模,推进普惠金融事业发展,确保到2022年底“信易贷”平台银行授信规模突破1000亿元,到2025年底力争突破2500亿元。
(三)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国资布局。
坚持开放发展战略,推动市属企业深度融入长三角,加强与沪苏浙地区国资平台、优秀创投机构、科技企业的合作交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支持建投集团、产投集团深化与京东方、维信诺、欧菲光、兆易创新、神州数码、启迪控股等龙头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延伸做优产业链,提升供应链本地配套率,加快维信诺、晶合、长鑫、蔚来等项目的后期建设和产能提升。支持建投集团深化与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拓展全国应急安全产业。支持省信投公司围绕“中国声谷”,打造国家级适配中心,加快中国(合肥)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建设,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建设。支持蔚来汽车加快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充电公司加强与蔚来汽车合作,不断完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积极推进场桩一体化建设。拓展未来产业,重点布局量子、空天信息、类脑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新材料、生物育种等战新产业。
(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提升数字经济赋能。
鼓励生产制造型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稳步提高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支持产投集团以科创集团为载体,积极争取集聚科创资源,打造专业化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做强做优中科院创新院、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安大绿色产业创新院等创新平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引导丰乐种业、国风新材等上市公司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注重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推动百大集团经营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渠道提质升级,提高线上经济规模。鼓励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攻克“卡脖子”难题。支持大数据公司推动“三平台两园区”建设,提升数据资产开发运营水平,设立合肥数字产业投资基金,培养大数据生态体系,助力“智慧城市”打造。
(五)加快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
通过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股权结构优化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国企资产证券化水平。建立资本运作决策执行机制,发挥国资委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企业主导推进的资本运作体制机制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力度,突出资产、资源、政策的注入,全力推动晶合、长鑫、科技银行、浩悦环境、金太阳等优质企业上市准备。支持和引导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及拟上市国有控股公司治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集聚和配置资源,进一步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在资本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拓展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服务手段,以市场化理念和方式支持、引导、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和转型发展。
(六)做优做强特色服务打造品牌国资。
支持兴泰控股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市场创新和产品服务创新,积极争取核心金融牌照。支持科技银行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综合化经营进程,集中区域资源,形成规模效益,积极争取上市。支持滨投公司高标准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打造创新策源强劲、成果转化高效、生活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科学新城,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骆岗公园,打造安徽之窗、省会之心、城市之肺。支持文旅集团依托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优势,基于城市品牌及品位提升,整合存量资源,提高综合文旅运营能力,关注核心战略和产业协同价值。支持文旅集团与市大数据公司和日报集团合作,将原政务服务平台“合肥通”升级为由“政府牵头、国资主导”服务全民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引导客运公司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企业转型发展,重组生产资源,化解过剩运力,积极开发汽车后市场、定制客运、机场专线、校车等板块,继续为市民出行提供便利保障,拓展餐厨垃圾收运、道路清扫等新型业务方向,进一步增强造血能力。加强应急功能板块建设,支持合肥客运在全市范围内设置便民核酸采样小屋,建立十五分钟采样服务圈,满足全市人民“应检尽检”“愿检尽检”的需求,并依托核酸采样小屋开展“采、收、检”一体化项目。支持文旅集团启动安心餐配送服务,同步筹建安心餐中央厨房,打造集“食材统一采购,菜品统一生产,成品统一配送”的现代餐饮产业链。加强货运物流板块建设,支持产投集团推进合肥国际陆港项目建设,促进合肥中欧、中亚、铁海联运通道的能力发展,支持产投集团组建合肥航空货运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提高我市航空货运运营能力。
(七)全面提升城市运营保障能力。
引导公益公用类企业提升水、气、热等要素保障能力,支持轨道、公交等企业不断提升公共交通保障能力。积极推动燃气集团与华润燃气合作,积极拓展经营区域,提高供气规模、优化气源输配,争取“十四五”末供气量达到16亿方,较“十三五”末10亿方增长60%。支持供水集团全面完善城市供水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争取“十四五”末供水能力达到405.5万立方米/日,较“十三五”末251万立方米/日增长61.6%。推进热电集团向能源环保企业转型发展,着力提高城市供热保障能力,积极开发利用地热等清洁能源,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和多业发展新模式,争取“十四五”末售汽量达到476万吨,较“十三五”末373万吨增长27.6%;清洁能源供能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较“十三五”末200万平方米增长150%。支持公交集团优化公交网络和线网布局,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拓展多种经营业务,争取“十四五”末线网总客运量达到4亿人次,较“十三五”末3.1亿人次增长29%。支持轨道集团推进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资源开发三大板块协同发展,“十四五”期间实现轨道交通建成及在建总里程达500公里,实现“十四五”末线网总客运量达到8.1亿人次,较“十三五”末1.95亿人次增长315%。支持交投控股发展综合交通建设和路域经济外延两大产业板块,积极探索资本运作发展路径及智慧交通落地应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建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323公里,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277公里,较“十三五”末现有运营里程824公里(含公益性国省干线)增长39%,不断巩固提升我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八)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确保2022年市属企业投资增幅达到10%以上,力争全年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其中战新产业完成投资280亿元以上,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10亿元以上,力争“十四五”期间,市属企业累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以上,战新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比分别达到40%和30%以上。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编制好投资计划,围绕“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发展任务,在战新产业方面,重点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以招引龙头企业和延链补链强链为主要目标;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聚焦提升城市承载力,以满足城市扩容升级需求为主要目标,认真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合理把控投资进度,实施台账管理,做好任务分解,按月份、按季度细化布置,掌握关键节点和关键问题,实行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推进平稳有序按期完成。加强日常调度和跟踪服务,争取资金、政策、要素、行政审批等方面保障支持,打通项目“堵点”,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九)积极发挥基金丛林作用。
做大做强国资基金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基金管理运营水平,构建覆盖关键产业领域及薄弱环节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丛林,“十四五”末国资基金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提升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作效率,保障存量项目平稳有序推进;同时,积极推进引导基金市场化转型,与政府引导母基金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聚焦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对我市产业项目的支持。扩大天使基金规模,设立运营种子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优”,着力破解科技项目“最初一公里”融资难题,支撑科研成果转化“三就地”。支持国有企业联合产业资本、龙头企业围绕“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重点产业链组建基金,做好产业链供应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优化,实现国有资本经营新增长。
四、工作要求
一要坚持党建引领。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个重大政治原则,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为国有企业提质扩量增效、做强做优做大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要强化责任担当。各重点监管企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拉高标杆、自我加压,对标对表国内先进、行业领先,“一企一策”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细化目标分解,倒排工作计划,压紧压实责任,确保提质扩量增效行动取得实效。
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市国资委要研究制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考核评价办法,建立“赛马”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转化运用,倒逼责任落实。针对主要经济指标和项目投资完成进度实施月度监测、季度调度、年度考核,对发展质量高增幅快的企业通报表扬,对排名靠后的企业进行通报约谈。
四要做好推广总结。加强典型宣传和政策宣贯,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推动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各县(市)区、开发区可以结合本区域国有企业实际,参照本方案开展提质扩量增效专项行动,推动本区域国资国企健康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