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欢迎光临本站 

外省市行业资讯

武汉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项目申报,2024年申报条件以及奖励补贴政策!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3/2/21     浏览次数: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武汉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相关内容,其中主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资助范围以及申报条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参考一下该文章,有疑惑的随时来咨询小编,希望对大家的申报工作有所帮助:

代理免费咨询热线:18715065127(微信同号)

(卧涛科技: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软件著作权代理(不过包退)、科技成果评价、各类标准化(参编)代理、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武汉分公司地址:东湖新区茅店山西路创星汇科技园A栋468室

一、资助范围

武汉站开放基金主要资助在地震大地测量、地球观测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创新性课题,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重力(引力)观测与实验研究地球重力学主要研究重力场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机制。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①新型重力观测理论和应用研究;

②地壳形变、水文、特大荷载等引起的重力变化效应研究;

③地震重力变化机理研究;

④重力场及其变化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研究。

2)固体潮观测与实验研究固体潮汐的观测对象包括重力、倾斜、应变和水位等四类,观测结果一般包含潮汐和非潮汐信号。固体潮观测与实验研究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①固体潮汐观测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②固体潮观测仪器比对技术研究;.

③潮汐观测结果的解释与应用研究;

④非潮汐观测结果的长期变化研究。

3)引力与固体潮观测基准技术与应用研究各类引力与固体潮观测基准技术与应用研究,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①绝对重力基准技术与应用研究;

②潮汐重力基准技术与应用研究;

③重力基准确定、维持传递技术与应用研究;

④重力仪器研制和改进。

4)多源观测数据融合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引力与固体潮数据包括丰富的环境变化和构造运动信息,往往需要其他数据进行融合,以便有效开展科学研究。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①重力、形变、测震、地磁等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方法研究;

②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地球物理场模型构建(基本态和微动态);

③地下物质迁移与构造活动探测;

④卫星重力、航空与地面重力的融合研究。

5)中国大陆重力场动态变化与地震预测等应用研究主要针对重力场及其变化资料在地震科研和分析预报中的应用,开展重力观测技术、重力与地球内部结构反演、重力变化来源与机理、重力场变化观测资料处理、地震分析预报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以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的一系列成果为基础,逐步应用到中国大陆重力观测台网,开展中国大陆重力场动态变化与地震等灾害预测实践与机理研究,并应用到全国地震形势分析和年度地震趋势会商分析。

6)引力及其相关物理规律的基础研究地球重力场与固体潮都离不开万有引力,因此开展引力及其相关物理规律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引力及其相关物理规律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引力的性质和规律、寻找新的基本力和最终统一描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点开展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引力理论与实验方面的研究,是保持我国在该基础前沿领域国际地位的战略部署。主要研究方向有:

①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

②近距离牛顿反平方定律的实验检验;

③等效原理的实验检验。

7)大地形变观测数据处理及其应用主要针对当前形变观测台网资料,开展数据处理方法、大地形变机理、分析预报应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8)GNSS、InSAR、遥感等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地震监测应用结合具体震例,探讨GNSS、InSAR、遥感等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断层活动、同震形变、震后蠕滑等方面的应用,开展地震孕震机理、断层流变结构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并研究其在强震危险性研究中的应用。

9)高精度观测仪器的研究地球物理基本数据的测量依赖于观测仪器,因此开展高精度观测仪器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以下研究方向:

①原子干涉重力仪的研究;

②超导重力仪的研究;

③重力梯度仪的研究;

④仪器检测技术研究;

⑤地球观测仪器技术研究。

二、申请要求及评审

1.本站开放基金依托单位与外单位科研人员均可申请,鼓励外单位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合作申请;

2.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申请和承担的本站开放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

3.申请人应按照申请书模板认真填写,在规定日期前递交本站。本站收到申请书后,经依托单位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择优资助。

三、基金资助及管理

申请人可根据资助范围自由申请,本期开放基金项目预期项数为10-15项,资助额度为人民币3-5万元。所有开放基金项目将按照《武汉引力与固体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放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管理。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