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项目申报
- 2022-7-1 2023年武汉市非物质文...
- 2022-6-8 科技项目申报
- 2022-6-9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2022-6-9 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2022-6-8 发明专利申请
其他市行业资讯
2023-2024年郎溪县推动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 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深加工补助
郎溪县推动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2022-2024年)围绕“品牌创响、品质提升、基地优化、龙头壮大、三产融合、效益提升”的总体目标,到2024年末,全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稳定在9万亩和1万吨左右,茶叶农业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8.5亿元和18亿元。补助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深加工,关于郎溪县推动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详细内容可从下文了解:
郎溪县推动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2023-2024年)围绕“品牌创响、品质提升、基地优化、龙头壮大、三产融合、效益提升”的总体目标,到2024年末,全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稳定在9万亩和1万吨左右,茶叶农业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8.5亿元和18亿元。补助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深加工,关于郎溪县推动茶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的详细内容可从下文了解:
10年专业代理免费咨询:0551-65310892,15855157003(微信同号)
(卧涛科技: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科技成果评价、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茶叶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建设长三角茶叶生产加工供给基地,着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品牌、升级加工、优化基地、壮大经营主体、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品牌崛起、品质提升、绿色增效、产业集聚、延链增值,构建现代茶叶产业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把茶叶优势资源发展成优势产业,加快县域茶产业振兴。
(二)发展目标。围绕“品牌创响、品质提升、基地优化、龙头壮大、三产融合、效益提升”的总体目标,到2024年末,全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稳定在9万亩和1万吨左右(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6.5万亩、名优茶产量0.15万吨),茶叶农业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8.5亿元和18亿元。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品牌推广,促进品牌创响
1.创响县域公用品牌。以“郎溪黄茶”为品牌,委托专业商标代理机构,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充分发掘“瑞草魁”品牌价值,通过扩大种植和加工规模和品牌使用授权、加强宣传推介等方式,为品牌注入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两个公用品牌为母品牌,创建企业子品牌。按照“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执行标准、多个经营主体、各自企业品牌”的思路,推进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和规范使用。
2.支持品牌宣传推广。实施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战略,大力宣传推广郎溪县茶品牌、茶产品。大力开展茶叶节庆活动,举办茶博会、茶文化节、采茶节、名优茶评比会、研讨会和茶乡游。支持在交通要道、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竖立广告牌,塑造区域公用品牌名茶形象。鼓励利用电视等媒体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和企业形象展示。支持实体店、各大网络平台网店,采取统一设计的店招和装修方案。支持赴重点目标市场城市举办“茶企-经销商产销对接会”。支持组团参加重要目标市场举办的茶博会、农交会。支持县茶叶行业协会开展茶叶品牌的宣传推广、营销策划。支持在展会期间,举办我县区域公用品牌专场推介活动,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综合影响力。
(二)升级加工能效,促进品质提升
3.提升名优茶加工水平。加快名优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改造,引进节能高效制茶设备,利用清洁化能源和智能化管理,提升加工能力,提高符合茶企SC认证条件的茶叶加工厂房建设覆盖率,到2024年末,全县新改建清洁化制茶厂15座。
4.支持交易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产地原料市场和成品茶批发市场建设;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依托电商平台,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
5.增强精深加工能力。鼓励开发夏秋茶,开展茶饮料、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开发。支持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补齐茶产业仓储冷链短板。
(三)优化茶园基地,促进绿色增效
6.建设标准生态茶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茶区生态环境保护。禁止采用全垦等不合理的整地方式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新开垦种植茶园。大力推进茶园换种改植,支持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成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生态化、宜机化”高标准良种茶园或生态茶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加强茶园道路、水利、电力和信息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到2024年末,全县高标准良种和生态茶园面积发展至4万亩。
7.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农药化肥减量等行动,集成运用一批先进适用、节本高效、安全优质、绿色环保的技术模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鼓励茶园套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推广茶园病虫草生态、物理、生物防控等绿色技术。支持全域茶园病虫草绿色防控,建立茶园投入品负面清单,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除草剂进入茶园。支持茶产业生产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碳足迹碳标签产品标识使用试点。
8.严格产品质量管控。制定并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及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恶意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把茶叶产品质量关。鼓励龙头企业和标准化茶园健全生产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可追溯体系。加大茶叶原产地认证力度,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和茶产品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2024年末,全县绿色、有机认证茶园面积发展至一定规模。
(四)壮大经营主体,促进产业集聚
9.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支持茶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支持省内外知名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我县建设规模茶业企业。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采取订单、合同、股份等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支持茶叶主产区围绕茶产业,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产业化联合体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鼓励县茶叶行业协会发挥联结作用,推进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
10.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比照国家茶叶产业集群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创建郎溪县茶产业集群。支持与广德、宁国、宣州、旌德、泾县低山丘陵茶区联合建设18万亩白叶茶黄叶茶产区,助力全市打造综合产值超50亿元的白叶茶黄叶茶产业集群;争取省、市级相关资金项目支持,实施“生产基地标准化、加工营销集群化、经营体系一体化、要素集聚先进化、利益联结共赢化”全产业链提升工程。
(五)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延链增值
11.发展茶叶新兴业态。适应茶叶消费新形势和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创新流通和消费业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扶持名优茶跨境电商,培育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并对企业择优予以奖补。推广“生态+茶园+康养+文旅”模式,鼓励生态茶园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生态茶园与康养、文化、旅游、教育、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各镇(街道)打造茶旅精品线路、茶旅精品园区、茶旅特色小镇,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
12.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研究我县茶叶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资源禀赋、地域特征、民风民俗和工艺特色。挖掘茶的历史价值,丰富茶的文化内涵,擦亮茶叶品牌,大幅提升郎溪名优茶的社会认可度,扩大郎溪茶叶品牌美誉度。支持茶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茶博馆、茶博园创建。发挥郎溪历史名茶多、茶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守正创新,弘扬茶文化,将茶产业发展与郎溪区域特色文化、山水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引领支撑,加快推进耕作、施肥、植保、修剪、采收和加工等机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组织“生产经营主体+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主体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和创新协作攻关。支持机采名优茶开发生产、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夏秋茶资源利用和“机器换人”等关键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三、强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级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县委宣传部、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科技经信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林业局)、县商务局、县文旅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统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供销社及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协调成员单位。充分调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和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鼓励第三方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行动有力推进、取得实效,合力推动茶产业振兴。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茶产业发展用地、项目资金、金融保险等要素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并纳入县级及以上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茶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积极争取省级有关重大支农项目,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资金并整合省市级涉农、涉茶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支持县级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对茶叶经营主体的贷款担保力度,执行政策性担保费率。继续开展茶叶特色农业保险,并统筹资金给予保费补贴。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茶产业生产特点,开发特色信贷产品,降低贷款成本。建立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对为茶产业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
(三)强化技术服务。推进与重点院校、茶叶研究机构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提升我县茶产业科技力量;加强茶叶生产技术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为茶叶生产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10年专业代理免费咨询:0551-65310892,15855157003(微信同号)
(卧涛科技: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科技成果评价、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茶叶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建设长三角茶叶生产加工供给基地,着力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品牌、升级加工、优化基地、壮大经营主体、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品牌崛起、品质提升、绿色增效、产业集聚、延链增值,构建现代茶叶产业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把茶叶优势资源发展成优势产业,加快县域茶产业振兴。
(二)发展目标。围绕“品牌创响、品质提升、基地优化、龙头壮大、三产融合、效益提升”的总体目标,到2024年末,全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分别稳定在9万亩和1万吨左右(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6.5万亩、名优茶产量0.15万吨),茶叶农业产值和综合产值分别达到8.5亿元和18亿元。
二、主要措施
(一)强化品牌推广,促进品牌创响
1.创响县域公用品牌。以“郎溪黄茶”为品牌,委托专业商标代理机构,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充分发掘“瑞草魁”品牌价值,通过扩大种植和加工规模和品牌使用授权、加强宣传推介等方式,为品牌注入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以两个公用品牌为母品牌,创建企业子品牌。按照“一个区域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执行标准、多个经营主体、各自企业品牌”的思路,推进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和规范使用。
2.支持品牌宣传推广。实施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战略,大力宣传推广郎溪县茶品牌、茶产品。大力开展茶叶节庆活动,举办茶博会、茶文化节、采茶节、名优茶评比会、研讨会和茶乡游。支持在交通要道、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竖立广告牌,塑造区域公用品牌名茶形象。鼓励利用电视等媒体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和企业形象展示。支持实体店、各大网络平台网店,采取统一设计的店招和装修方案。支持赴重点目标市场城市举办“茶企-经销商产销对接会”。支持组团参加重要目标市场举办的茶博会、农交会。支持县茶叶行业协会开展茶叶品牌的宣传推广、营销策划。支持在展会期间,举办我县区域公用品牌专场推介活动,提升我县茶叶品牌综合影响力。
(二)升级加工能效,促进品质提升
3.提升名优茶加工水平。加快名优茶加工标准化清洁化改造,引进节能高效制茶设备,利用清洁化能源和智能化管理,提升加工能力,提高符合茶企SC认证条件的茶叶加工厂房建设覆盖率,到2024年末,全县新改建清洁化制茶厂15座。
4.支持交易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产地原料市场和成品茶批发市场建设;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依托电商平台,建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
5.增强精深加工能力。鼓励开发夏秋茶,开展茶饮料、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开发。支持开展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补齐茶产业仓储冷链短板。
(三)优化茶园基地,促进绿色增效
6.建设标准生态茶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茶区生态环境保护。禁止采用全垦等不合理的整地方式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新开垦种植茶园。大力推进茶园换种改植,支持低产低效茶园改造成基础设施完善、品种结构合理、良种良法配套、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生态化、宜机化”高标准良种茶园或生态茶园。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加强茶园道路、水利、电力和信息监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应用。到2024年末,全县高标准良种和生态茶园面积发展至4万亩。
7.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实施茶叶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农药化肥减量等行动,集成运用一批先进适用、节本高效、安全优质、绿色环保的技术模式。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鼓励茶园套种绿肥和增施有机肥。推广茶园病虫草生态、物理、生物防控等绿色技术。支持全域茶园病虫草绿色防控,建立茶园投入品负面清单,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除草剂进入茶园。支持茶产业生产和制度创新,探索建立碳足迹碳标签产品标识使用试点。
8.严格产品质量管控。制定并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加强标准的宣传、培训,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加工。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及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恶意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把茶叶产品质量关。鼓励龙头企业和标准化茶园健全生产记录、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产品可追溯体系。加大茶叶原产地认证力度,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开展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认证和茶产品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到2024年末,全县绿色、有机认证茶园面积发展至一定规模。
(四)壮大经营主体,促进产业集聚
9.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支持茶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支持省内外知名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我县建设规模茶业企业。支持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采取订单、合同、股份等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支持茶叶主产区围绕茶产业,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产业化联合体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鼓励县茶叶行业协会发挥联结作用,推进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
10.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比照国家茶叶产业集群建设的思路和模式,创建郎溪县茶产业集群。支持与广德、宁国、宣州、旌德、泾县低山丘陵茶区联合建设18万亩白叶茶黄叶茶产区,助力全市打造综合产值超50亿元的白叶茶黄叶茶产业集群;争取省、市级相关资金项目支持,实施“生产基地标准化、加工营销集群化、经营体系一体化、要素集聚先进化、利益联结共赢化”全产业链提升工程。
(五)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延链增值
11.发展茶叶新兴业态。适应茶叶消费新形势和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创新流通和消费业态。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大力扶持名优茶跨境电商,培育网络营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并对企业择优予以奖补。推广“生态+茶园+康养+文旅”模式,鼓励生态茶园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生态茶园与康养、文化、旅游、教育、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各镇(街道)打造茶旅精品线路、茶旅精品园区、茶旅特色小镇,开发“茶旅+民宿”“茶旅+研学”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
12.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研究我县茶叶和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资源禀赋、地域特征、民风民俗和工艺特色。挖掘茶的历史价值,丰富茶的文化内涵,擦亮茶叶品牌,大幅提升郎溪名优茶的社会认可度,扩大郎溪茶叶品牌美誉度。支持茶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支持茶博馆、茶博园创建。发挥郎溪历史名茶多、茶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守正创新,弘扬茶文化,将茶产业发展与郎溪区域特色文化、山水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加快茶文旅融合发展。强化科技引领支撑,加快推进耕作、施肥、植保、修剪、采收和加工等机械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组织“生产经营主体+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主体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和创新协作攻关。支持机采名优茶开发生产、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夏秋茶资源利用和“机器换人”等关键技术试验示范推广。
三、强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县级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县委宣传部、县农业农村局、县发改委、县科技经信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自然资源规划局(林业局)、县商务局、县文旅局、县市场监管局、县统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供销社及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协调成员单位。充分调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和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鼓励第三方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各项行动有力推进、取得实效,合力推动茶产业振兴。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茶产业发展用地、项目资金、金融保险等要素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并纳入县级及以上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的茶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积极争取省级有关重大支农项目,县财政每年统筹安排资金并整合省市级涉农、涉茶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支持县级融资担保公司加大对茶叶经营主体的贷款担保力度,执行政策性担保费率。继续开展茶叶特色农业保险,并统筹资金给予保费补贴。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茶产业生产特点,开发特色信贷产品,降低贷款成本。建立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对为茶产业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
(三)强化技术服务。推进与重点院校、茶叶研究机构合作建设产学研基地,提升我县茶产业科技力量;加强茶叶生产技术队伍和服务体系建设,为茶叶生产提供基础技术支撑。